国产悬疑,目前来看,开局不错!
今晚聊一部刚开播的国产剧:《借命而生》
最开始关注到这部,是因为它所改编的原著,石一枫的同名小说《借命而生》,讲的是一个警察对逃犯跨越二十年的追捕。
比起这个常规的故事模式,它的出彩点其实在后半句的“二十年”——80年代,90年代,到千禧之后的近十年,处于天平两端的一警一犯,成为时代节点的侧影。
原著用如此大的时间跨度,重点讲的不是“变化”,而是触目惊心的“不变”——在时代脱缰狂奔中,个体时间的停滞与崩坏。
所以,小说读来并没有正邪对立的快感,反而是时代夹缝中“小人物式的抗争”,一种老人与海般的抗争,倒是添了更多复杂的阅读体验。
这是很难影视化的部分,也是我对剧集改编的期待所在。
目前看了已播片段,剧版在一定限度内完成了对第一阶段时代背景的铺设,而且它用“规矩-破规”这组关键词,建立男主杜湘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,至少第一步是完成了的。
一.规矩那第一阶段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?
一个词,就是“规矩”,一个与“规矩”高度关联的年代。
这部剧在一警一犯的故事模式里,先给我们看的是——门里的规矩。
比较直观的是在整体制作层面,导演采用冷色调,配合大量的框架构图,借用铁丝网、铁栅栏的前景遮挡,在视觉上营造出铜墙铁壁式的“围堵感”。

比如借铁网的遮挡,去拍杜湘东与同事穿过好几道上锁的铁门,接押送过来的嫌疑人。再比如在医务室,法医告诉杜湘东姚斌彬的手已坏死时,用的是主观镜头,呈现杜湘东隔着铁网门去看姚斌彬。
以及他看向修好收音机的兄弟二人,也是隔着另一道铁网门。任何具有人情或善意存在可能性的情境,都因为铁网的隔断,而消失殆尽。

无处不在的铁网,就像这套“规矩”的具象化,将身处其中的所有人分隔开来:警察系统内部,不同职务不同身份的人相互区隔。曾经的同窗刑警张向阳提审兄弟两人,杜湘东想旁听,张向阳示意他守规矩离开。发现他又偷偷在角落旁听时,再次斥责他懂不懂规矩。

管教与嫌犯之间,有一条明确的警戒线。既是看守所里那条嫌犯如何都不能跨过的白线;也是管教出现时必须立即立正低头颔首的规矩。
>而且铁门里还有另一套规矩,也就是小团体里的牢头,作为内部规矩的集中代表,被赋予一定特殊的权力,可以指使手下人干活,可以一直睡头板。

当门里这套规矩正在发生时,剧集给我们看的还有另一套同时运行的——门外的规矩。
这套规则与当时“结构调整”的时代背景关联。
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时期,社会以工厂为划分单位,连对人的定义也是某某厂的。
工厂的大门,将一部分人划分为一个集体的同时,也把其余的人区隔开来。所以杜湘东去厂里找刘芬芳时,必须登记;去机床厂查案子,也会被拦下来查证件。

由此还衍生出负责管理的保卫科,成为这套规则的代执行者,并拥有一定权力。
这也是杜湘东夜里偷摸去机床厂查案后被“追捕”那场戏显得如此狼狈又荒诞的原因,不仅是由于他没有权限,也在于他没按规矩,闯入了别人的地盘。在此,画面还设计鲜明的明暗对比,强化被围堵的压迫感。

这套规则也与“人情”这一社会观念关联。
一个例子,同学聚会的饭桌戏座位的安排、重要人物的单独介绍、敬酒求情,都是这套规则的细目。连这场饭桌戏的收尾,一条传呼机信息的出现,让除了杜湘东在场所有刑警立即撤离,执行任务,只留下“职能底端”的杜湘东,要他好好照顾嫂子们。
全景配合调度,钩织出一套身份、地位、权力相缝的规则,以及被规则排除在外的失意与落魄。

门里的规矩,门外的规矩,被打通了。这些规则的背后,本质都是利用差异构筑等级的权力关系。
对于这种“权力关系”的写法,剧集将其具体化为看得见的身份差异或层级关系。<
/p>
比如所长找各种理由搪塞想要调离的杜湘东。
再比如在同一镜头,杜湘东在二层走廊巡视,在押的徐文国从右下角落走出,两人在画面布局上,形成明显的上下级关系。

此外,剧集还加了一处特别的设计,来表现作为权力的隐喻的一种凝视,一种围观,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。
比如发现尸体时,一群路人对死者的围观。
这种围观还不止一处,还有看守所里,一群犯人对一个“新人”的近距离围观。机床厂保卫科一群人将杜湘东包围起来,举着手电围观他,和前面出现的看守所探照灯,形成相互映照的效果。

这些凝视的目光,层层叠加的关系,构筑成一堵连一堵的高墙,配合着上锁的铁门,在原有的看守所基础上,形成一种表意上的宏大“监狱”。
二.破规不过剧集并没有在这层背景上继续往幽暗处写,而是换了个方向,在这层冷峻的底色之上,涂抹上一些稍显明丽的色彩,反而形成一种反差,
一种柔性的对比。
而这抹色彩,就是一种自带温度的人性,人的味道。
一个是对杜湘东这个人物的写法,将主角“普通化”。
他好面子。被派到偏远看守所当管教,怕见到曾经的同窗,于是借口扭头就走。不好意思开口求人办事,只好默默将赌气扭断的钢笔组接回去,以还笔为由要见对方。

不过一旦遇见自己执着的事情,他又能立马拉下面子,一切都不在乎。
典型的如查案,当他得知两兄弟涉嫌谋杀后,抄近道拦截知情的张向阳,先前“你追我躲”的关系,喜剧性地对调成“我追你躲”。

他也有自己的埋怨与不甘心。领导不批准调离,于是赌气不参加表彰大会,还要借象棋来宣泄不满。
而且里面还有一处细节设计,是拍杜湘东骑自行车的长镜头。
>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在展现杜湘东的一种习惯,但越到后面发现这实际是在拍他的一种坚持。骑了三小时自行车到城里见刘芬芳,到机床厂查案,就像是对他后面二十年漫长追捕的伏笔。

有趣的还有,在导演之前拍的电影《寻枪》里,姜文饰演的警察马山在发现枪丢后,也有呈现他骑自行车寻枪的长镜头。
这一相似的镜头运用,以及镜头内部那种小人物的执着,让两部作品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联动。

另一个是容易忽略的,对普通配角的写法。
像姚斌彬,这个人物身上还保留着没有完全褪去的情绪。
比如大量浅焦镜头里,他泪流满面的害怕与痛苦。再比如表演上的细节,他听收音机里的音乐时,情不自禁地将手放在桌面上,跟着节拍轻轻拍打桌子,而哥哥徐文国则拉下他的手,示意他守规矩。

还有杜湘东的搭班老吴。
他的两个衣服口袋,分别装着不同的烟,一包留给自己,一包用于近人情。他找杜湘东帮忙,意识到自己掏错成普通烟时,连忙从另一边口袋摸出好烟,要他抽这个。

这里说的人情味,和前面提到的人情关系是不同的。
后者是社会化的规则,是通过绑架人的情感来牟利。而这里的人情味,是一种情感流动,原始的,天然的。
站在这个角度再去看这部剧,就会发现故事里并没有对规则明确的反叛行为,但这些人情味的瞬间,充满人性的时刻,又以另一种形式在抵抗那套规矩,这就是剧集所呈现出来的柔性的“破规”。
像杜湘东旁听审讯那场戏。他被张向阳赶走后,又从另一道门进去,给张向阳同事塞了两个橘子,就钻空子坐在角落。用两个橘子,破了规矩。

而审讯结束后,同事又和张向阳把橘子分来吃掉。那套看似严肃的规则,在人情来往中又显得没有那么牢不可破。
故事里还有一种“破规”,是里面小人物的“求变”,不顾结果的尝试,乃至越轨。
杜湘东在一开始的求变,就是要离开偏远的看守所,到刑警队办案。在案件还未查清之际,姚斌彬与徐文国选择以大胆的逃跑,做出他们的改变。

没有人可以预测走向,也没有人知道结果。
但每个人开启故事的方式,都是在规矩的棋盘上,走出自己试探性的第一步,来不及考虑后果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» 国产悬疑,目前来看,开局不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