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黄岛电子厂流水线上的迷茫少年,到全国汽修技能大赛冠军;从负债27万接手濒临倒闭的修理厂,到打造出青岛汽修行业的/"无尘车间/"标杆——36岁的魏冉月完成了一场/"车轮上的逆袭/"。近日,记者来到市北区青锋国际汽车城内见到了这位不服输的创业者。

车轮上的逆袭人生
走进汽修中心记者看到各个功能分区井井有条,魏冉月的办公室内收拾得一尘不染,十分的整洁,让人看着心情很是舒畅。本人也是干净利落,风风火火的个性,客户的电话一个接一个,他从容不迫地一一处理着。
18年前,在黄岛电子厂流水线上,18岁的魏冉月总盯着窗外呼啸而过的货车发呆。流水线的机械声像一把钝刀,日复一日削薄他对未来的想象。“这活儿干到老,也不过是台机器。”他把攒下的工资塞进裤兜,头也不回地扎进了亲戚的汽修铺子。
修理厂的铁皮棚子冬冷夏热,魏冉月蹲在油污里从零开始学习汽车修理,周边环境脏乱差,他却总是强迫症地喜欢把指甲缝都要洗得干干净净。亲戚骂他笨:“初中毕业的毛头小子,连扭矩扳手都不会用!”他闷头抄下废轮胎上撕的英文参数去理解轮胎的规格,每天早餐两个素白菜的泰山火烧,省下来所有的钱都用来学习。
2011年,魏冉月意外出了一场交通事故,脸上缝了30多针,捡回来一条命。在这一年,他来到了青岛市北区的华世通4S店,在同乡朋友的介绍下,他带着积淀已久的勇气,指着“高级技师”的岗位咧嘴一笑:“我来应聘,就它了!”当时全家的积蓄也只有1200元,他只拿了500元来的青岛,而恰在此时,给他介绍工作的这位同乡生病住院,于是他就毅然拿了两百多买了礼物去看望同乡,当晚连租房的钱都没有,只能找一间汽修铺子要了一张床位睡觉。
从初中肄业,到全国第一
每天6:20起床洗头保持清醒,下班后钻研技术直到凌晨——这种/"打了鸡血/"的状态,让魏冉月在2011年实现月薪过万。
2012年,魏冉月把妻儿从老家接了过来,妻子体谅他的不易,下班九点以后去市场买处理的蔬菜水果。他也是把一天的生活成本控制在10元以内,那时候最幸福的是回家给闺女买个鸡爪,每天一个。虽然很苦,但是一家终于团聚在一起了,内心也很是满足。
但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:2012年妻儿再次遭遇车祸,孩子头颅距车轮仅30厘米,他连医药费都是向工友借钱凑齐。

“遇到困难我总和自己说必须解决他,以后还有比这个更困难的事儿”魏冉月说道,此后整整三年,魏冉月一天都没休息过,钣金车间成了他的炼狱场。他精益求精,追求工艺的毫米级精度,三年淬炼,在油污与钢铁的现场,他以掌心的茧为笔,用执着与热爱将汽车修理的技艺淬炼至极致,硬生生将漆面喷涂误差控制在0.3mm。
2012年北京的雪夜,一汽大众比武现场亮如白昼。魏冉月在全国技能比武大赛打破纪录时,”裁判长盯着秒表惊呼:“破纪录了!”领奖台上,他举着奖杯的手微微发抖,背后大屏幕映出三个字:一等奖。
扎根市北,油污场里长出的无尘宇宙
2015年春,魏冉月接下了市北区萍乡路上一家即将倒闭的汽修厂,起名叫“御仕达汽修”。开张首日,他需要同时扮演老板、技工、保洁和会计四重角色。忙完一天之后累的水都喝不上一口。
当最后一位客户驱车离去时,路灯已亮起三小时。他蹲在台阶上吃着中午凉透的饭菜,身后是27万元的债务大山:23位工友凑的购房首付、汽修厂转让费、妻儿车祸遗留的医疗账单。冷硬的烧饼渣硌着牙,他却盯着对面商铺/"旺铺招租/"的红字招牌笑了:/"至少今天没赔本。/"
这整整一年时间,他一天没有休息过,三伏天趴在引擎盖上补腻子,汗珠砸在400目砂纸上晕开灰圈;数九寒冬蜷在举升机底拆变速箱,冻僵的指节被棘轮扳手磨得见骨。仅仅一年之内,就还清了全部债务。
当发现60%客户涉及保险理赔时,魏冉月开启疯狂学习模式:追着保险公司查勘员跑现场三个月,整理出172页《事故车定损核价逻辑》;自费参加人保、平安的夜间培训,打通了汽车维修到理赔的全部环节,竭诚为客户服务,签约了十多家保险公司的定点汽修单位。

短短十年,“御仕达汽修”已经从一人工作室发展成大型汽修公司,由于规模扩大,从萍乡路换到了大沙路上的青锋国际汽车城,年仅36岁的魏冉月,管理着21名员工。隔壁饭馆已经换了四任老板,“御仕达汽修的招牌却越擦越亮。
如今的大沙路3000平方米维修中心内,21个老伙计,都是从业10年以上的专业工匠,有人能在漆黑中摸出漆面0.1毫米的误差,有人闭着眼听声辨钣金变形量。走进如今的御仕达汽车维修中心,会颠覆对汽修车间的所有认知:
釉面地坪倒映着举升机轮廓,每完成一单立即用德国凯驰工业级吸尘器清理金属碎屑,某有车主曾戏言:/"你们车间比我家厨房还干净,害我不敢弹烟灰。/"这恰恰印证了魏冉月的商业哲学:当99%同行还在用/"难免有剐蹭/"当借口时,极致洁净本身就是技术自信的宣言。
魏冉月常蹲在新能源充电桩旁抽烟,身后停车位上停满待修的新能源车。“当年黄岛那批工友早回老家了。”他弹了弹烟灰,远处胶州湾大桥的钢索在夕阳下泛着金光,像极了车间里绷紧的举升机链条。
(半岛全媒体记者王春燕通讯员丁飞)/阅读下一篇/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» 青岛故事丨0.1毫米的突围:从电子厂流水线到无尘车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