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中国环境报

▼如今的长流河畔,草木葱郁,鸟语花香。任靖摄
◆本报见习记者任靖
“山河行·走进沱江采访活动”记者团日前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长流河畔,但见河中流水清澈,岸边花草林立,时不时有水鸟飞过。不远处是四川化工厂(下称川化厂,其前身为四川肥料厂)原址,工厂已随青白江区转型升级行动迁出。眼前的画面,正是青白江区三水共治、绿色转型的缩影。
“以前农村有句话很流行,叫‘姑娘快快长大,嫁给川化厂’。”成都市青白江区水务局三级调研员王伟介绍:“川化厂的建成,结束了四川省不产化肥的历史,还带动了当时成都市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,工人待遇不错,农村群众便有了上述的谚语。”
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污染。“以前这里环境比较差,天上有‘青龙’,水里有‘红龙’。”工作人员解释,“青龙”指的是烟囱排出的黑烟,“红龙”则是指排出的污水浑浊不堪。
彼时,长流河作为青白江重点工业企业的供水渠道和污水排放渠道——大量污水汇入河中,河水变臭,鱼虾绝迹,水质在Ⅴ类和劣Ⅴ类之间徘徊,周边居民怨声载道。
青白江区痛下决心,要还居民一泓清水。
为此,青白江区一方面按照“淘汰污染低效生产环节、保留总部结算研发功能”的思路,启动了城区64家企业调迁(腾退面积9800亩),先后关闭了化工、冶炼落后产能装置,引导企业实施产业转型。
同时,对川化厂原址实行全面搬迁,转为发展物流、贸易等新兴产业。关停冶炼产业以及管、棒、线材生产线,全面退出钢铁冶炼等项目。有序调迁高耗能、低附加值企业,清理土地约9832亩,为新兴产业落地提供坚实保障。
另一方面,青白江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。在关停并转以川化厂、攀成钢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为代表的高能耗、高污染企业基础上,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,进一步厚植碳中和产业发展基础。
此外,以河长制为抓手,青白江区构建总河长领导下的“两级党政、三级管理”管理体系,全面开展河湖监管治理,水质明显改善。
2018年,按照开放型公园、海绵城市的理念,青白江区利用长流河自然水生态环境,结合河道综合治理,打造了长流河核心区滨水绿道建设项目。绿道全长约2.05公里,占地面积共计22.5公顷(水域面积4.4公顷),沿河两侧景观带设置了3.5米宽的自行车道、2.5米宽的步行道、若干亲水平台及观景平台,为市民营造了舒适轻松的亲水环境。
多措并举下,长流河水质大幅提升,长期稳定在Ⅱ类以上。如今,青白江的“母亲河”正以更清澈的面貌一路向前,汇入沱江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新闻 » 一张照片诉说青白江区“变迁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