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妃不得干政,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铁律,有明一代,后妃不干政被贯彻执行得很好。此后的清代,也沿袭此制,而且做得比明朝更好。不过在明代以前,情形又有所不同,尤其是隋唐时期。

《礼记·曲礼下》有云:“天子之妃曰后”。后妃及帝王的妻妾,从表面形式说来,后妃制度是帝王之家的婚姻家庭制度,从其内在的内容而言,后妃制度又是维护皇权的必要补充,是体现并保证皇权至上与独尊的重要制度。皇帝制度决不可能没有后妃制度而存在。
自汉代以后,天子之正妻即称皇后,正位中宫,与皇帝之君临天下相对应,母仪天下。唐人颜师古云:“后亦君也。天曰皇天,地曰后土,故天子之妃,以后为称,取象二仪。”后之于君,就好比月之于日,阴之于阳,与君主正相对应。在后宫之中,皇后是当然的中心。

隋唐时期,册封皇后有隆重的礼制,制命太尉为使,宗正卿为副使,百官就位,皇帝盛服衮冕,皇后接受群臣朝贺,其礼制十分完备。从唐代礼典来看,皇后不仅在正至日与皇帝同受群臣百官朝贺和外命妇朝贺,并行朝会。这种朝仪的规模虽然较之皇帝受朝贺要小,但这种前代所不曾有的朝仪被定于法定礼典之中,这也反映出唐代皇后地位较之前代有所提高。
皇后即正位中宫,遂为天下母仪。其舆服、卤簿、行止均有常仪。而且同皇帝“亲耕”一样,皇后也要行“亲桑”大礼,此为国家盛典,同样为历代所重视。
从隋唐开始,皇后的名号也与皇帝无差异,皇后的名号有尊号、谥号,也要入庙袝陵。如隋文帝后孤独氏谥曰献皇后,唐太宗后长孙氏谥曰文德皇后,字数逐渐有了增加。

天宝八年(749)追尊睿宗以上祖宗皇后“顺生”,则高祖至睿宗之皇后遂有四字号,像长孙皇后称文德顺圣,武后称则天顺圣等。不仅如此,唐代皇后居中宫之日也有加尊号者,像唐高宗称天帝,皇后武氏亦加“天后”,唐中宗复位后,群臣上尊号应天神龙皇帝,皇后韦氏亦被加“翊圣”尊号,称“顺天翊圣皇后”。
隋唐时期皇后地位的提高,还突出表现在皇后可以直接参谋国政,在皇帝理政过程中施加其政治影响。隋文帝孤独皇后参政就是很典型的例子,据《隋书·文献孤独皇后传》记载:“上(文帝)每临朝,后辄与上方辇而进,至阁乃止。使宦官伺上,政有所失,随则匡谏,多所弘益……后每与上言及政事,往往意合,宫中称为二圣。”
“二圣”格局大致反映了这一时期皇后在国家体制中的不寻常地位,至于说隋文帝“每事唯后言是用”,则未必属实,但其政治举措都留有孤独皇后的痕迹则无夸张。

同样的情形在唐朝前期也随处可见,唐高宗时期,皇后武氏也与之并称“二圣”。就连唐太宗皇后长孙氏,虽曾声言:“牝鸡之晨,惟家之索。妾以妇人,岂敢豫闻政事”,但长孙皇后也多借古喻今,以她独有的方式成为一代名君的良佐。
历史上常对后宫参政预政颇多诟病,其实是出于社会习俗的偏见,若以国家体制的运作而言,皇后之预闻军国事务,正是对皇权的必要补充。唐高宗遗诏中所命太子“军国大事有不决者,兼取天后进止”,这正说明他深得其中精义。
至于皇后之废立,甚至自唐玄宗废后以后唐世几乎中宫虚位,这只能说明皇后的活动只能处在皇权意志的规范下,不能超越皇权所能容忍的界限,但不能说皇后在后宫是可有可无的。

事实上,唐代中晚期诸帝皇后名号大多是死后追加,然而在制度上并无轻忽皇后之意。退一步讲,如果我们通观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后妃制度,就会发现,宋代自太宗以后,凡于新君继位之始,皇太后垂帘听政成为常制,宋代礼典中,还专门制定了皇太后垂帘听政大的仪制。从宋真宗皇后刘氏起,皇后由二字谥加为四字谥,说明皇后在后宫的地位进一步提高,皇权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» 隋唐时期皇后地位有多高?名号与皇帝相同还可以干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