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,张献忠江口沉银重现天日,一共出土四万两千件文物,其中包括大量的金器、银器、印章、兵器等,对研究明朝中晚期历史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。
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请点,其中四块明朝藩王金册引起专家注意,在经过科学检测之后,揭开了金册背后隐藏的秘密,让人不由感慨明朝皇帝处境实在太难了,甚至透过这四块金册的变化,也可以看到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。

在出土的江口沉银张献忠宝藏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4块金册,这些金册上满是刻印的文字,虽然历经300多年的浸泡,但字迹依然清楚,考证属于湖南的荣王家族。
据明史记载,皇子封亲王,授金册金宝,世子承袭王位,皇帝授予金册。换言之,每一个荣王继位,皇帝只会给一件金册,表明朝廷对其权力的认可。
弘治四年(1491年),明宪宗朱见深第十三子,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朱祐枢,成为第一代荣王,正德三年(1508年)就藩常德府。到明朝灭亡,明朝荣王传了七代。
其中,第六代荣王朱慈炤(与崇祯皇帝第四子同名)在位时,张献忠攻入湖南时,洗劫了荣王府,朱慈炤奉母亲姚氏逃到辰溪,不知所终。
因此,整个明朝历史上,最多一共只有七件荣王金册,可见其稀少和珍贵。

由于四块金册给人第一感觉差别较大,专家怀疑金册的金属成分问题,于是对此作了科学检测。令人意外的是,不同时期金册的含金量,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。
明代中期的金册含金量大概是70%左右,属于正常现象,但到了明朝末期,崇祯年间金册的含金量只有6%、7%左右,仿佛仅是给金册镀了一层金。
难道是官员中饱私囊,或者工匠偷工减料?客观的说,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,原因很简单,明朝藩王虽说没什么权力,然而一旦被欺而闹事,官员肯定吃不了兜子,而且地位稍微高一些的官员,也不在乎中饱私囊这一点黄金。总之,专家否定了这一种可能。

既然如此,荣王金册含金量为何逐渐下降呢?原来,小小金册的背后,却反映了明朝皇帝“度日如年”,及明王朝财政变化,简而言之,就是国家没钱,所以就打起了这个“歪主意”。
从嘉靖开始,明朝财政逐渐困难,隆庆继位之后,为了扭转财政问题,实行了“隆庆新政”,其中一条就是“隆庆开关”,让明朝赚了当时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。
然而,明朝财政危机,不是明朝没钱,而是国家没钱,隆庆皇帝在位六年,并没有扭转国家财政危机。所以,万历继位之后才有张居正的“一条鞭法”,目的就是为了改革财政,但可惜的是“人亡政息”。
万历皇帝时,国家收不上税,由此才会派出太监,四处“与民争利”,后来的魏忠贤与之一个套路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万历的税监、天启的魏忠贤,都应该被重新评价。崇祯继位之后,立即取消了税监,却又收不了多少税,而天灾、人祸(农民起义)、辽东问题等都急需大量银子,于是国家财政彻底崩溃,连宫内宝物都想拿来换钱,又怎么给藩王含金量足的金册?

可见,荣王金册含金量逐渐下降,看似一件小事,其实却与明朝国家命运紧密相连。
在此背后,反映的是明朝皇帝的艰难,尤其是隆庆、万历、崇祯这三个皇帝,或许几乎整天想着银子,而文官集团却拼命阻止国家收税,包括正常收税。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博弈结果,却是依然无法正常收税、改变财政,最终酿成了甲申之变,导致明朝灭亡。
万历皇帝背负骂名,派出税监四处“与民争利”,因此才有银子为三大征买单,为明朝续命。如果万历没有税监,万历时的明朝可能就已风雨飘摇。崇祯相信文官节操,怒杀魏忠贤,彻底裁撤各地税监,却又无力改变崩溃的财政,明朝焉能不亡?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» 四川出土四块金册,隐藏的秘密令人动容,明朝皇帝处境太难了!